伯隐boy

喜欢的话可以点个关注哦

为什么《三国演义》可以超越“正史”,更广泛地为大家所接受?

【读《易中天三国纪》】

从前有个年轻人,一直想着能靠写书来赚钱出名光宗耀祖。只可惜时运不济命途多舛,他生活的那个年代并不是那么的和平安定。战乱的伤痛还没有平息,经济恢复的异常缓慢,再加上当时市民阶层的人数壮大和素质滞留,他的小说受众都没有闲钱去看他的书。如果他不能写出一本符合当时那个年代人们心中真正期望的作品,那他这辈子基本上就是打水漂了。


那么什么是人们想看到的呢?


这是一个畅销书作家必须思考的问题,年轻人想了很久。他想,老百姓天天过着淡出鸟的日子,难道他们会不想当一把英雄过过瘾吗?于是他决定写“侠”;现在市面上最流行的学问就是理学,不外乎忠孝廉耻,背离纲常的东西肯定要不得,于是他决定写“礼”;平头百姓平时聊天跑火车,说的不外乎两件事儿:家长里短、兴衰故事,于是他决定写“历史”。最后,做着白日梦的他还想,要是这书一不留神传给官老爷看见了,要是被抓住书里的什么把柄就不好了,于是他决定,要加点儿“忠义”进去。


好了,万事俱备只欠东风。嗯?欠东风?东风是什么典故来的?哦,三国呗,那就他了!


于是一本畅销书就这么诞生了。罗贯中的营销策略很成功,太成功了,以至于这影响之大都超出了他的控制。书像一把火一样从街头烧到巷尾,说书人手里的本子全都来自《三国演义》,各色的张飞、刘备、诸葛孔明齐飞……


其实一开始,罗贯中看见自己的书这么火爆,他是害怕的。怕什么?怕胡说八道的一通被人揭穿呗,被人识破呗,怕别人都骂他是胡说八道要找他退钱呗。不过这样的忧虑很快就被打消了,因为他突然发现,居然没有一个人出来反驳他的观点,他写成什么样,大家居然照单全收,而且深信不疑。这是怎样的一种运气。其实不难想象,当时小说这种艺术形式尚难以登大雅之堂,有钱的都去看戏了,没钱的才来看书,而且还是这种消遣的小说。能看出漏洞的人都不屑于看他的书,看他书的人都是何其单纯的老百姓。


等到《三国演义》火爆了,火出了时间,火出了朝代,一些人才想起要来研究研究,一研究看出来许多错处,可是已经为时晚矣,罗贯中的坟头草都几丈高了,故事都传了几代人了,谁还愿意听你的矫正。谁又愿意承认自己深信不疑的东西其实是错的呢?


不知道罗贯中在遇见到自己的成功后,会不会后悔曾经那些书里的胡说八道和添油加醋。


也许,当时写三国的人不止他一个,大家都在写,只不过他的书被人家挑出来选中了,被迫担任流行的职务,一不留神还成了经典。也许,当时写三国的人只有他一个,天时地利人和促成了这个美丽的成功。但不论如何,《三国演义》的成功,是他上赶着想融入潮流的结果,也是潮流选择他的结果。一个愿打一个愿挨。都是历史最初的,对当时而言最正确的选择。



评论

热度(3)